欧洲服务器租用平台

全球热线 400-808-5836
外贸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外贸新闻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2021-07-27 02:41 作者: 浏览:

如今,全球都在闹“芯片荒”。

因芯片不足,今年4月,上汽大众旗下多款主流车型决定暂停生产。在此之前,福特、奥迪、宝马等汽车制造商均受到影响,或停产,或裁员。

不单单是汽车行业,手机受芯片影响更是严重。三星决定暂停NOTE系列手机的生产,苹果也断掉了iPhone 12mini的生产。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对此,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二的小米副总裁卢伟冰曾表示:“今年芯片,不是缺,而是极缺。”

一、何来全球“缺芯”现象?

其实早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电子产业“缺芯”的问题已经逐步浮现。但为何此前供需均衡的芯片产业突然失衡呢?

1、需求量变大

芯片,又被称为半导体元件产品,是大多数电子产品及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因而也被称为“工业大脑”。对于一台电脑而言,他的芯片CPU管控着整个操作系统的运行。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其背后所承载的便是具备AI算法的智能主控芯片,担任着智能汽车的“大脑”功能。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如今,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芯片越来越必不可少。

2、全球化产业链失衡

以芯片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全球化程度非常高,一旦供应链某一环受损,一环扣一环,整个行业都将受到冲击。比如日本地震、美国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影响当地供应商的芯片零部件的生产,进而减少芯片的产量。

总而言之,如今全球的“缺芯”现象是很多不确定因素引发的连锁反应。

因此,越来越多大型经济体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推动芯片产业的自主化生产。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比如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曾提议,为促进美国未来5年芯片的自主研发,联邦拨款将从15亿美元提高到50亿美元。欧盟也将投资百亿欧元,推动欧盟各国关于半导体技术的研发生产。

二、全球制造业发展,一“芯”难求

据了解,在“缺芯”浪潮下,目前全球有多达169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其中受“缺芯”影响最大的2个产业分别是智能汽车、智能手机。

1、智能汽车

全球“缺芯”浪潮所波及的制造业众多,首当其冲的便是汽车产业。

从2020年开始,全球汽车销售量便持续下滑,众多企业纷纷放缓包括芯片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2020年12月,德国大众汽车决定调整它在欧洲、北美以及中国的汽车生产计划。今年1月,福特、本田、丰田等汽车也纷纷停止部分型号汽车的生产。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1月过后,原本全球芯片产能形势有所转变,但受日本大地震、美国德州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芯片产能再次降至冰点。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HS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里,全球的汽车产量减少了100万辆,其中70%的减产均又缺少芯片供应而导致,而这种情况所引发的汽车产能骤降将会一直持续到第三季度。

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全球正在逐步迈进万物互联时代,汽车领域也在进行全新变革,进入“汽车互联”时代。智能汽车的发展,例如无人驾驶系统、智能车载系统以及高科技液晶仪表盘等设备均离不开芯片,如果芯片的产量得不到满足,智能汽车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

2、智能手机

今年4月份,华为公司召开第18届全球分析师大会,在会议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对于芯片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少数国家的一意孤行造成了全球企业的恐慌。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不单单是华为、小米、OPPO等国内智能手机企业,三星和苹果也面临着同样的“缺芯”困境。

2020年被称为“5G元年”。以移动、联通以及电信为代表的三大运营商联合公布数据,截至去年10月,3家企业5G用户已突破2亿人,国内外消费者对于5G手机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小米手机副总裁卢伟冰曾说,如今一部5G手机所需要的芯片数量约为4G手机的两倍。未来手机芯片需求将成倍增加。

多家研究机构预测,由于产能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芯片短缺的困境可能要持续到2022年,这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三、“缺芯”困境下,我们如何迎难而上

面对如今全球性的“缺芯荒”,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机会点在哪?

1、芯片自主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芯片的消耗量占据世界芯片消耗量的42%,但芯片的自主生产率却不足30%。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加强我国芯片国产化的道路任重道远,工信部也明确表示,国家会加大力度扶持芯片产业的自主研发,争取到2025年,中国芯片的自主生产率达到70%。这也要感谢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搭建了一套完善的产业供应链。相比之下,全球很多国家只能坐以待毙,手足无措。

近几年来,中国一再强调实业兴国,而芯片成了很容易被“卡脖子”的一环。只要将芯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他国芯片供应不足,我们依旧能从容应对。

2、广东“强芯工程”

中国广东是中国芯片制造和出口最密集的省份,华为、格力都落座于此。

从广东芯片的产业链来看,广东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设计以及下游市场阶段,目前所存在的最大短板在于上游的设备支撑以及芯片的自主研发。

做强芯片的设计长板,补齐芯片的自主研发短板,已然成为广东企业的一种共识。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为实现芯片的自主研发应用,广东将进一步推动“强芯工程”。广东确立了广州粤芯半导体二期、深南电路项目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总共投资531亿元。

3、人才培养

实现芯片自主化生产关键在于核心技术自主化,而技术的核心在于人才。

据了解,我国目前在芯片领域的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设各类相关专业,并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各地应为芯片人才提供更加完善的落户政策,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四、结语

关于“芯片荒”,华为总裁任正非早有预见。早在2003年,任正非便对海思科技CEO何庭波说:“我给你2万人,每年4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必须要把我们的芯片做起来。”

“芯片荒”加剧,美国投资50亿,欧盟拨款上百亿,任正非早有预见

无论是手机行业还是汽车行业,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家们都希望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如果“缺芯”等问题始终无法实现自主化,那么中国的产业也只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无法升级到“技术密集型”。

换句话说,核心技术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的制造业始终是一个帮人贴牌的“世界工厂”。

[欧盟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4小时服务咨询热线

400-808-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