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7年,经过35轮谈判,中欧领导人在2020年年底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但很快,中欧关系出现困难,中欧投资协定也被欧洲议会“冻结”。
与此同时,中欧经贸数字仍持续增长,双方巨大的合作潜力仍在不断释放。中欧如何重新建立彼此的信心,跨越眼前的困难?全球化智库(CCG)7月3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聚焦互利合作,中欧共创经贸合作发展新机遇”圆桌论坛上,中欧双方学者、外交官和商界人士普遍表示,在合作的基础和意愿之上加强交流,促进彼此的了解,是中欧关系走出困境的应循之路。
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坦言:“中国和欧盟的合作不仅是一个选择,也是一个必然。”
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
“信心不足”抑制中欧持续合作
2020年以来,中欧经贸数字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2.52万亿元,同比增长26.7%,欧盟是仅次于东盟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4月至今年6月,中欧双边月度贸易值已连续15个月保持正增长,其中近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们看到,中欧除了传统贸易外,还想在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说,中欧相互间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双边持续合作、扩大合作的能力。
今年5月20日,欧洲议会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了“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议案。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说,作为驻华大使,他从未放弃尽全力重建双方的合作与信任。“《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并没有‘死去’,现在处在‘昏迷’状态。中方应该告诉欧方,怎么做才能推动双方重建信任,欧洲也应该告诉中国他们希望中国怎么做。”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指出,虽然中国是欧洲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但在服务贸易领域,欧盟对美国和英国的贸易规模是中国的6倍和4倍。在更大背景下,这让美国比中国对欧盟来说更重要。
用交流和理解跨越误解与分歧
“合作首先要有信任,双方要有信心。”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前司长孙永福长期从事中欧经贸合作,他对杜傲杰的观点表示认同。“我记得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派了很多采购团去欧洲。在对方或者双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有合作意愿的。今天也应该建立新的信心。”
孙永福表示,中欧双方没有太多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都认同多边主义,无论在气候变化、新冠疫情还是数字经济方面,都有巨大合作潜力。
上世纪80年代起,伍德克就开始在中国学习和工作。“我们需要一些国外的专家、经理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促进双边的了解。比如他们会了解到,在德国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做,但在中国我们会这么做,然后把中国的做法带回自己的国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实践,促进国与国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才可以跨越误解与分歧。”伍德克说。
不仅在贸易方面,今年1月至5月欧盟对中国投资增长20.8%,而中国对欧盟投资增长近70%。孙永福说,虽然中欧间存在一些困难,但更应该看到双方合作是有基础的,双方应该携手渡过暂时的困难,利用现有机制加强对话。“就像我们今天的交流,把自己的底线、红线亮出来,把我需要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坦诚地交流出来。”
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是一个必然
“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的迅速增长和恢复令人惊叹。”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在此前的一场圆桌论坛上表示,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预测,未来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20%都会由中国贡献。同时,中国也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以确保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他强调,可持续的经贸交流是中国和荷兰贸易和外交的基础。
去年年底,英国智库“经济商业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鉴于中国和美国在新冠疫情中的复苏情况,预计中国将在2028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作为一个欧洲企业,如果希望加入中国崛起的巨大趋势的话,你一定要来到中国。”伍德克说。
7月1日,斯洛文尼亚接替葡萄牙,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在斯洛文尼亚的相关工作计划中,中国多次出现。据悉,10月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欧盟将支持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欧盟将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公平、基于规则导向的经济关系。
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再次提到了中欧投资协定,她强调,协议展示了中欧双方深入合作的意愿,也展现了中欧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相似性。“共同合作意味着中国和欧盟的合作不仅仅是一个选择,也是一个必然。”苏岚说。
[欧盟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