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发展情况数据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年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2%,同比实际增长13.6%;欧盟各国的经济整体环比增长1.9%,同比实际增长13.2%。
仔细看图表,其中Growth rates of GDP in volume表示的是“GDP总量增长速度”。但这句英文下面有个括号,里面内容是based on seasonally adjusted* data,表示的是“根据季节性调整后的数据”。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季调后的GDP”。那问题来了,经季调后的GDP是什么意思呢?GDP,为什么还要经过季节性调整呢?难道还有“没有经过季调后的GDP”吗?接下来,南生给大家简单解读下。
经季调后的GDP是什么呢?
是的,有经过季节性调整后的GDP,那自然也就“没有经过季调后的GDP”。后者,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各个季度的原始GDP数值”,而经季调后的GDP相当于是将“各个季度的GDP再加工”。
通常情况下,每个国家、地区各季度的GDP都是不同的——第一季度的GDP总量往往是一年四个季度中最低的,第二季度更高一些,第三季度又高一些,第四季度往往是一年四季中最高的。
以第四季度为例,往往有很多节假日,是居民消费的旺季,工厂往往在放假,生产暂停。为了满足消费旺季所需的商品,工厂往往会提前几个月就在努力生产——企业生产的高峰,往往不是消费的旺季;而消费的旺季,却经常是企业生产的淡季。
这种季节性的因素,会导致各个季度生产、消费的脱节。只是有的国家各个季度的GDP差额较大,有的国家各个季度的GDP差额小一些罢了,但四个季度的GDP基本都是越来越高。这对习惯比较“季度经济同比增速”的国家来说,没什么影响。
但很多西方国家,更加关注环比,即关注相邻两个季度的经济变化。如果依然采取各个季度的原始数据(就是没有经过季调的GDP),就会发现:第二季度相对于第一季度,总是环比增长。
第三季度相对于第二季度,总是环比增长;第四季度相对于第三季度,总是环比增长;而每年的第一季度,与去年的第四季度相比,也基本都是环比下跌——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不然就是这个规律。
这就使得“按各个季度的原始数据来计算环比增速,会出现误差。从而不能真实的体现各个季度经济发展的真实趋势”。于是西方经济学家发明了新方法,就是“抹平节假日、季节性等影响生产、消费脱节的因素”。
从而得到对各个季度原始数据进行过“再加工”后的数据,我们称之为“经过日历、季节调整后的GDP(简称,季调后GDP)”。其好处就是避免了各种干扰因素,能真实的体现各季度经济的真实生产、消费等情况——不会总是环比上涨,当本季度相对低迷时,就会出现环比下降的现象。
季调后的GDP,也可以用作同比
GDP,经过季调后有好处,也有坏处。即GDP和GDP增长数值变得更多了,网友们难以理解——不仅有经过季调的环比增速,为了突出季度间的变化,有的国家还将季度环比增速扩大到一整年,形成环比年化增速……
本来季调后的GDP是为了环比,突出相邻季度间的变化。但如果每个季度的GDP都有季调后的数值,那也可以用来做同比啊。于是又出现了季调后的GDP同比数值,和未经过季调GDP的同比数值——这么多数值,普通网友当然是越看越糊涂了。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欧盟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