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遭遇 “缺芯” 危机,世界将目光投向欧洲。眼下全球最大车用半导体厂商的扩产动作,为芯片供应链带来利好消息。同时作为欧洲半导体的代表性厂商,英飞凌也将为欧盟的芯片自主大计带来助力。
9 月 17 日,英飞凌宣布其位于奥地利菲拉赫的 300 毫米薄晶圆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厂正式启动运营,该厂总投资额为 16 亿欧元,并有望为英飞凌带来每年约 20 亿欧元的销售额提升。
英飞凌是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一,产品涵盖能源效率、移动出行、安全以及物联网和大数据。英飞凌在汽车电子和功率半导体领域稳居全球市场首位,更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有近二成市占率。
早在 2018 年,英飞凌就宣布新建一座用于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工厂。经过三年的准备和建设,新工厂于 8 月初投产,比原计划提前了 3 个月。据悉,首批晶圆将在本周完成出货。第一阶段所产芯片将主要用于满足汽车行业、数据中心、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需求。
日前,在各国纷纷加强芯片供应自主的背景下,欧盟提出扩大最尖端半导体的区域内生产,力争生产 2nm 半导体,到 2030 年至少达到 20% 的市场份额的目标。
欧洲当前占全球产能一成左右且以 8 英寸厂为主,作为欧洲少有的 12 英寸厂,英飞凌奥地利新厂的启动运营与欧盟扩张本土产能的雄心一致。
奥地利菲拉赫工厂以“面向未来”为座右铭,多种应用将使英飞凌能够服务于电动汽车、数据中心以及太阳能和风能领域对功率半导体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预估工业半导体年产能将能够满足发电量总和约 1500 TWh 的太阳能系统之所需,约为德国年耗电量的三倍。
博世之后,欧盟打响本土扩产第二枪?
作为欧洲微电子领域同类中最大规模的项目之一,新厂的开业庆典吸引了欧盟委员 Thierry Breton 以及奥地利总理 Sebastian Kurz 出席。
英飞凌也再度回应欧洲的半导体产业政策,表示公司的产能扩张基于市场需求,并将着眼于客户真正需要的技术和产能。
英飞凌奥地利公司首席执行官 Sabine Herlitschka 博士表示:“这项投资表明,在竞争激烈的微电子领域,欧洲有能力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生产基地。
在此之前,博世在今年启动的新工厂被视作欧洲本土扩充半导体产能的第一枪。6 月初,博世启动德累斯顿 12 英寸新工厂。这项投资共计 10 亿欧元。其中约 2 亿欧元得到 IPCEI 计划资助、约 1.4 亿欧元由德国联邦经济部提供。开幕仪式当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副主席都前来助阵。
整体来看,欧盟在提升本土产能方面和美国采取类似的路径,即援助本土企业和吸引海外企业双线并行。
日前格芯宣布,德国德累斯顿工厂再投入 10 亿美元。与此同时,业界也在持续关注台积电和英特尔前往德国设厂的动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媒体会的问答环节,英飞凌透露接下来的建厂计划,并表示已经开始在菲拉赫规划新厂。
虽然从结果来看,英飞凌在奥地利扩产是对欧盟的响应。但实际上,英飞凌等欧洲老牌半导体大厂普遍不看好欧盟的半导体自主大计。对于欧洲提升半导体产能的目标,英飞凌方面在媒体会当日回应称:我们要多思考哪些技术是德国、欧盟所需要的,也希望更够更贴近客户,精益求精地生产。
针对欧盟建立一座 2nm 工厂的主张,英飞凌首席执行官 Reinhard Ploss 博士此前曾公开批评:我会质疑 2nm 厂的客户是谁,欧洲已经没有那么多手机品牌,而我们是 PC 的使用者而非制造者。产业政策应侧重发挥欧洲的传统优势。”
车用芯片供应链求稳
Ploss 博士表示:由于全球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需求不断增长,当前正是新增产能的最好时机。随着数字化和电气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事实上,英飞凌当前扩充功率半导体产能,对于维持全球芯片供应链运转都颇具意义。一方面,英飞凌在汽车电子、功率半导体及微控制器市场居于领先地位,其生产的芯片有四成流向汽车行业;另一方面,英飞凌重点生产的 IGBT、MCU 等产品,正是市场频频提及的缺货重灾区。
不过,仅仅靠半导体大厂开出新产能,并不足以解决车企的难题。实际上英飞凌高度依赖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晶圆代工厂商的动作同样值得关注。
今年以来,德日美等各国政府请求台湾当局提供半导体增产等协助,便凸显了晶圆代工环节在汽车芯片供应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目前来看,台积电、联电、力积电等代工厂均增加了车用芯片的产量。今年上半年,台积电汽车半导体的产量已比去年同期增长 30%。格芯在近日的媒体会上向《问芯Voice》等媒体等表示,其在过去一年增加了一倍的汽车芯片产能。
车用半导体大厂及晶圆代工环节之外,车用供应链模式革新也成为车企缺芯的重要议题。
Ploss 此前在采访中表示,汽车行业不能依靠英飞凌这样的芯片制造商背库存,极高的现金流风险以及芯片保质期有限、容易受到污染的特性都成为考量点。
在启动仪式上,Ploss 表示,公司会和汽车客户加强交流,思考如何有策略地储备产能。迅速降低库存并不简单,需要启动时间,还需要考虑当平均资金成本达到 15%~30%,并不能直接将 20% 或 30% 的产能预留给特定产品。
整体来看,当前菲拉赫工厂的启动,能进一步增强英飞凌应对芯片产能紧缺的能力。
Ploss 此前公开表示,相比缺乏一切产能的大多数竞争对手,英飞凌由德累斯顿和奥地利新厂共同加速生产。新厂启动后,英飞凌也可以在两座工厂之间迅速调整不同产品产量,从而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
结语
产能短缺以及当前的芯片供应自主趋势,为解读英飞凌新厂带来最为紧要的二重意义。整体来看,英飞凌 12 英寸新厂的启动,的确有着增强公司乃至欧盟半导体制造实力的效果,却并不能佐证欧盟的半导体产业主张获得本土大厂支持。
车用半导体短缺尚未纾解,汽车业者持续关注半导体产业动向。持续多时的疫情仍是变量,⻢来⻄亚受到新冠病毒的打击后,供应形势更为严峻。最新消息显示,汽车厂商的危机正蔓延至原材料,福特高管表示当前不仅缺芯片,锂、塑料和钢铁都相对短缺。
值得一提的是,英飞凌在去年 11 月的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新增在华投资,扩大其无锡工厂的 IGBT 模块生产线。扩产后的无锡工厂,也将成为英飞凌最大的 IGBT 生产基地之一。英飞凌在问答环节尾声表示,公司出口到亚洲的产品中,大中华区的购买份额达到了 50% 以上,中国市场是英飞凌全球业务的重要推动力。
[欧盟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