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服务器租用平台

全球热线 400-808-5836
外贸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外贸新闻

欧盟用71年实现“碳中和”,美国用了43年,中国的成绩让人意外

2021-09-21 12:50 作者: 浏览:

  据悉,在今年的服贸会上,中方表示,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知道,欧盟用71年才实现“碳中和”,就连美国也用了43年,就如此了,中国的成绩确实有够让人意外。

  但与此同时,中方的责任可见十分重大,且时间短任务艰巨,看来中国这次又将杀出重围,必然将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全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欧盟用71年实现“碳中和”,美国用了43年,中国的成绩让人意外

  何为碳中和?

  自全球用工业代替农业后,全球经济效益上升、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同样的,全球气候也面临众多考验,近年来,我们的家园变成了极端天气多发地,全球变暖问题也是愈发严重。据统计,2010年-2019年,全球温度普遍提升1.1摄氏度,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也持续上升......显然,全球变暖对全球人类、动植物、农业等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欧盟用71年实现“碳中和”,美国用了43年,中国的成绩让人意外

  碳中和的碳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而且包括了多种温室气体,联合国为了统一衡量这些气体排放对大自然的影响,提出了二氧化碳当量的概念。碳中和由此而生,团体、企业、个人预算在一定的时间内,直接或者间接产生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后续通过植树造林等节能减排的方式,从而通过树木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零排放,碳中和便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收支相抵”,形成零排放。

欧盟用71年实现“碳中和”,美国用了43年,中国的成绩让人意外

  目前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路线,并且目前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呼声日渐强烈,这便是全人类实现碳中和的美好愿景。

  欧盟用73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成绩让人意外

  据悉,2021年中方举办的国际服装贸易交易会期间就“碳中和”展开了讨论,会议上指出,2019年,中方生产与消费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高达100亿吨,占比全球总量的1/3,并且中方二氧化碳产量呈1.5%的增幅增长。会议指出美方与欧洲的碳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面积广在减碳减排上将面临巨大考验。中方认为,达到碳中和与碳达峰仅需30年的时间,并且周期较短,难度加大。

欧盟用71年实现“碳中和”,美国用了43年,中国的成绩让人意外

  减排力度加大,主要需要对生产消费活动进行控制与改进,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加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并且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中方气候变化专家表示,中方要在短期内达到双碳目标,需付出艰巨的努力。中国之所以排碳量大与其经济实力有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许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及其消耗资源。中方在三十年内达到目标,目标时间都是非常紧的。另外,达到双碳标准,美国花费了43年,欧盟花了71年,中国要求30年,这也是为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考验和挑战。

  除此之外,中方化石能源与经济都在同步增长,经济的增长,需求量增大,能源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中国排碳量大与能源结构有关,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以加剧了排碳量。目前,中方计划将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排量。

  出路在哪?

  中方如何在30年内实现双碳,首先是要改变本国的发展理念,要用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目标;其次需要对国家的结构进行调整,着重于效率的提高,考虑到各单位的排放量受到控制,再次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最后在重点的领域上进行突破。

  所以,相比于使用原本的化石能源,如何减排是最棘手的问题。美方已经将国内工厂转移至国外,使得国内工业量大幅减少,并且高耗能的产业占据工业二成左右,相比于中国,2020年的二产比的比中接近四成,占据社会碳排放量的七成,高耗能占比9.9%,等同于为社会贡献了一半的碳排放量。

  双碳标准带来的能源革命,同时影响着产业格局与区域发展,无论产业如何分布,均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异与不平衡,甚至能源的分布与消费逐步形成了逆向的分布趋势,例如中国东西区域差距大,东部经济效益强大,能源消耗大,然而自身缺乏了能源的自我供应,所以建设了“西气东输”的工程,激励与西部的丰富且可再生资源,也解决了西部可再生能源本身不合理的利用问题。

欧盟用71年实现“碳中和”,美国用了43年,中国的成绩让人意外

  据悉,中国尚未全部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城镇化也在急速发展中,中国的二产占比需匀速下降,不能依靠关闭耗能工厂,再新开新兴产业。需要的是将传统工厂进行升级改造,通过绿色环保理念,使其单位的GDP排碳量下降。至于如何在30年内实现双碳标准?就需要依靠信息技术产业的赋能作用了。依靠现有信息技术,让传统老套的工业产业、工厂数字化、绿色化、电气化改造,促进产业的优化管理与节能减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欧盟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欧盟网联系。
[欧盟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4小时服务咨询热线

400-808-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