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驻欧盟使团微信公众号消息,2021年11月10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接受英国《金融时报》布鲁塞尔分社长山姆·弗莱明(Sam Fleming)和记者安迪·邦兹(Andy Bounds)专访。部分内容如下。
FT:我想换一个话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正在格拉斯哥举行,请问中方为何没有联署淘汰燃煤电厂的承诺?外界认为中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未能展现出足够的雄心,您对此作何回应?
张明:气候变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高度关注的一件事情,在中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也排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方积极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相符的国际责任,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变的行动力度。在COP26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书面致辞,提出应对气变要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这三点是中国政府应对气变的三项重点工作,也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利益。
中国已经发布了“双碳”目标工作纲领性文件,公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最近,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两份重要文件,提出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阐述了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的目标和政策。
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非化石能源占比已达1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世界第一,植树造林成果丰硕,过去20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1/4以上在中国。中国还正在建设一批总规模近3000万千瓦的风电光伏项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刚刚历史性解决了贫困问题,现阶段的排放还属于生存排放,与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有着本质不同。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公平的平台,否则事情就很难做好。在气变问题上,公平的平台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坦率地讲,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很少谈这个原则,这是一个不好的倾向。
谈到中方没有参与淘汰燃煤电厂承诺,我想澄清的是,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面临着经济和能源转型的重大任务,因此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在清洁能源发展过程中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就像一艘50万吨油轮在海面上转弯,可能要转一个巨大的弧线。
中国推动清洁能源替代煤电已取得重要成果。煤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已经降到了60%以下,而在几十年前,这一占比曾高达90%。我们的目标是从今年开始的5年里,也就是“十四五”期间,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下一个5年,也就是“十五五”期间,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是基于科学评估制定的目标举措。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不仅要看到减碳,看到绿色,还要看到发展。绿色、发展应该是浑然一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发展,绿色就不会有意义。
实际上,今天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约仅为美国的一半。现在大气层中的碳不是今天排放的,而是工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里积累起来的,如此才形成了今天比较明显的温室效应。我看到一组数字,175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约为2200亿吨,美国约为4100亿吨,但中国的人口至少是美国的4倍。
我们现在常讲碳排放,但也应该考虑到碳消费,这对我们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也会有益。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能力弱,相应的碳消费量也较少,而发达国家消费能力强,相应碳消费也更多。所以,消费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不是应该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我讲这些是希望帮助我们全面、真实地看待不同类型国家在应对气变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毫无疑问,中国宣布的承诺,我们一定会做到。但是我想,发达国家也不要一味给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可能更多要检视一下自己的承诺够不够,应该如何履行?
有人声称中国缺席COP26是个错误,看来这些人退出《巴黎协定》的时间太久了,对于这些年全球应对气变事业在中国有力推动下取得的重大进展知之甚少。
2015年,中国、欧洲、美国携手合作,促成了《巴黎协定》。这是令人鼓舞的事情。但之后不久,我们的美国伙伴就退出了《巴黎协定》。美国的退出使得全球应对气变事业遭受严重挫折。我们这几年都在布鲁塞尔,也都还记得当时布鲁塞尔的人们是何等的压抑、焦虑。我也很清楚地记得,在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75届联大发表讲话,宣布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当时布鲁塞尔的人们是何等的兴奋,何等的欣喜。此后一年间,国际社会重要经济体纷纷宣布了自己的“双碳”计划。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也重新恢复了强劲势头。
中国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缺席全球应对气变行动。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路线图也已明确。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将全力以赴争取实现既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空谈、推责、把应对气变事业变成无端攻击和搞对抗的工具,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有害行为。
中国会全力以赴履行承诺,完成我们的目标。我们也鼓励发达国家切实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FT:我还有一个关于气候变化承诺时间的问题。美国和欧盟要求各国在2022年底前提出新的应对气变目标,比《巴黎协定》规定的2025年有所提前。COP26即将在周末闭幕,中方对此持何态度?
张明:现在在气变领域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比谁调门高,比谁不断提高自己的“雄心”水平。应对气变应该采取基于科学的态度,而不应该流于浮夸。中方确定的“双碳”目标是基于科学评估。如果说去年我们作出了一个目标承诺,今年马上就更改,你还会相信这个承诺的科学性吗?
国际社会可能需要提高雄心水平,但方式应该是通过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合作。据我了解,按照目前国际社会的承诺,大概可以把全球升温控制到1.9摄氏度内,但还达不到1.5度。但是我相信,通过上述合作,1.5度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如果我今天给你一个许诺,明天就提高这个许诺,后天又提出一个新的许诺,你一定会认为我在吹牛,认为我缺乏认真的态度。所以,还是那句话,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欧盟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