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产业链的争夺,或许会愈发激烈
美国、欧盟或将先后出台针对芯片行业的刺激政策,据最新消息,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表示,众议院即将完成一项旨在加强美国半导体行业应对海外竞争的立法,将为美国半导体行业提供近5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00亿元)的拨款和激励措施。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1月20日宣布,今年2月,欧盟将出台《芯片法案》,旨在把欧盟芯片产能从目前占全球10%提升到2030年的20%。
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率先响应,当地时间1月21日消息,英特尔计划投入200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造至少2个芯片制造厂,占地面积高达1000英亩,将于2022年开始动工,计划将于2025年投入运营。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表示,未来的总投资额可能会增加至1000亿美元,共建设 8 座工厂,这将是俄亥俄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也可能是未来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
另外,据最新消息报道,三星已经确定要赴美建厂,最终选址在得克萨斯州,投入资金高达170亿美元,这将是三星在美国最大的投资项目,按计划,将于2022年上半年破土动工,于2024年下半年投入运营。
2022年芯片缺不缺?
芯片ETF(159995)基金经理赵宗庭表示,持续缺芯主要原因是供需错配掀起的全球芯片涨价潮的现象,这个现象其实是从2020年,也就是去年三季度逐渐进入这样一个状态,全球芯片出现了紧缺的情况,刚开始在汽车芯片领域,后来全球晶圆制造产能供应不足,逐步蔓延到其他领域,比如说像智能手机,这些都有受到影响。
从目前来看的话,缺芯潮是什么样的阶段?它会不会延续呢?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国内汽车行业的生产数据,去年11月份的时候,汽车产量环比增长10.9%,同比下滑9.3%,乘用车环比增长12.2%,同比下滑4.3%。但是在6月份的时候,我们看这个数据汽车产量环比下降了4.8%,11月份是上涨的,10.9%的上涨,6月份是下滑的,同比下滑16.5%,11月份是同比下滑9.3%。乘用车同比下滑是3.8%,11月份是环比增长12.2%,同比下滑是13.7%,到11月份同比下滑4.3%。从这个数据对比来看的话,其实到11月份个,环比增幅是在扩大的,而且同比的下滑幅度也在缩小。汽车生产,尤其是乘用车受到芯片供给的影响在逐渐减弱,虽然受到全球总投资持续增加,芯片供给逐步得到缓解,但是考虑到半导体芯片产能释放周期比较长,有1到2年的释放,所以预计芯片供需失衡,我也看了一些主流券商的预测,大概能够延续到今年三季度,所以说这个结构性的短缺可能会持续存在,这个是支撑芯片发展短期的逻辑。
中期逻辑,我们其实可以看半导体芯片推动的超级创新周期的逻辑。我们其实可以回望过去全球科技发展的28年,从1993年1994年开始,我们经历了三个创新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94年到2008年,这个期间就是以PC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大家有了电脑,可以通过拨号上网或者宽带的形式进行上网。但是2008年以后,我们就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了安卓手机,有了智能手机,可以用手机来进行上网,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革命的时代。第三个周期,也就是现在的周期,属于超级创新周期,它的主导因素就是碳中和和无人驾驶,这个阶段不仅是信息革命,而且是叠加了半导体芯片推动的能源革命。
长期逻辑,就是我们今天反复强调的国产替代,就是集成电路国产替代的产业逻辑,我刚才提到华为是受到美国制裁,大概是从2018年开始受到美国不公正的制裁,这个贸易拉锯战将在某些方向迫使我们中国企业在寻求自主创新、加快国产产品替代过程中的一个努力,通过这样一个努力来缓解未来风险的冲击。从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发展的现状来看,国产自主可控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重要的原因。比如说2000年以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也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所以总体来看,半导体芯片产业已经形成了国内各个行业最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个是长期的逻辑。
短期调整,难改行业长期趋势!
去年四季度以来,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提速的预期还是令市场承压,海外市场整体下行也对市场有所拖累。尤其是成长股,实际上整体表现不佳,给市场带来一定压力;另一方面,政策转向之际,市场风格也在持续转化,尤其是高估值向低估值转向不断,结构性行情突出;此外,临近春节,资金观望情绪较重,在春节前夕流动性紧张也是规律,而一季度专项债提前开始发行的情形下,市场流动性还面临一定程度的紧张局面。
但是,即使在这种背景下,北向资金大幅扫货,今天北向资金依然还在继续买买买,本周累计净买入291.91亿元,本月净买入超428亿元,这就是一个积极信号!芯片ETF(159995)上周五单日净申购金额超1亿元。
(数据来源:wind)
所以,整体来看,节前震荡局面恐将持续,但是春季行情整体向好的逻辑不变。后市整体可适当乐观,毕竟在“降息”之后,降准的新的预期又将来临,长期来看市场流动性不必过于担忧。随着去年经济数据的出炉,经济的回暖给市场带来基本面的支撑。这些对市场的提振不言而喻。此外,稳增长的主基调下,实际政策托底也比较明显。毕竟,经济阶段回升下,企业盈利提升有预期。在近期的整理过程中,仍可做好逢低低吸和配置,去博弈春季行情。
[欧盟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